《如何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保障体系的研究》(中国商业联合会课题)摘要
食品安全工作关乎百姓的生命健康,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及食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历来为我国政府所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对食品质量卫生的控制起着关键作用。当前,中国的食品消费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集中体现在消费需求牵动了市场的增长,进而拉动着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食品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总产值在1997年5320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两倍,2004年突破16,000亿元,预计2005年有可能超过20,000亿元。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加工食品更多地进入家庭,国民的食物安全和饮食健康越来越多地与产业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是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质量卫生安全状况仍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隐患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食品安全体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食物将基本依赖于现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这样一个“供应链”。从这个角度上看,所有人的食物安全和饮食健康越来越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供应链”中的企业和经营者成为左右或控制我们食物安全的关键。因此,建立“从田头到消费者口头”全过程的包括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信用体系在内的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刻不容缓。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局部食品安全事件很容易导致全球性问题的发生,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和国家声誉的重要因素。从英国出现“疯牛病”、法国的“李斯特菌污染”、日本的“0517:H7”和“雪印”牛奶污染事件、比利时发生的“二噁英”污染、东南亚频频发生的“禽流感”、美国的“炭疽病毒”生物恐怖袭击等等,到眼下从英国扩展到全世界的围剿“苏丹红”污染食品的事件,一个又一个看似局部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会波及全球,引发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使某个发生国和企业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伤,而且必然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及人的生命健康,削弱公众对发生国政府的信任,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200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会议。会上明确强调,各国需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其框架包括立法(法规和标准等)、管理(危险性评价与监督管理)、监测(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等多项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更为有效地提高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水平。
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生产控制体系、检测技术体系、监测评价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应急反应体系、质量信用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等。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十分重要。在视频“供应链”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素质和产品质量安全十分有效。这个体系最终要落实到农户、企业、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来。同事,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用制”和“问责制”,是保证食品安全体系能够全面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食品安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控制的效果。本课题将从认识、观念、体制、机制、战略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并结合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现有做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又具备可操作性的综合解决方案,以便对我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主楼 邮编:100801 电话:010-66095118 传真:010-66095118
网址:www.syxyzx.org.cn E-mail:xy@syxyzx.org.cn
Copyright @ 商业信用中心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227-1号
京ICP备13028150号-1